+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分享到: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公墓网 >  殡葬文化
地区分类: 不限巴南区 南岸区九龙坡区 沙坪坝区江北区 大渡口区北碚区 渝北区璧山 江津万州 永川合川 大足长寿 南川 铜梁 其他

清明节习俗—扫墓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4-02-25 17:54:57浏览次数:221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到祖先亲人的墓地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培土修墓,祭奠扫拜。清明在中国岁时节令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至于“清明”二字的由来,古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寒食节与清明

  那么,这个原本表示气候变化的节令如何演变为一个祭扫的节日了呢?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纪念介子推而禁烟火的寒食节。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带介子推等人流亡国外,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大赏追随自己的部下,惟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作了首《龙蛇之歌》,就躲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听了《龙蛇之歌》幡然悔悟,派人请介不来,就下令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接受封赏,没想到介抱在一棵树上被火烧死。晋文公很难过,下令百姓从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寒食,不得生火,寒食节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载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不过,有学者研究指出,《左传》、《史记》均无介子推被焚事,而禁火之事则源自周代古制。据《周礼》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所以要禁烟火,是因为主管春季的帝神皆属“木”,“木”惧“火”,故为之禁火。如此说来,寒食节似乎又不是扫墓的源头。那么,清明祭扫的风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以为《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岁时·节庆》的一段记载较为可信:

  清明,起初它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讨伐,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上歌颂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书·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候又明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到了秦代,秦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后来汉承秦制,洛阳诸陵都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节气、伏、社、腊之日上饭。就是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气等日子,都得去陵墓上祭奠,礼仪繁褥,劳民伤财。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公布了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话,使之永为常式”。由于寒食与清明相近,清明又是历来“上饭”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

  祭扫传统由来

  中国人有着慎终追远、表达孝思的历史传统。清明祭扫坟茔、祭祀祖先、“思时之敬”的历史由来已久。所谓“国之大事,祭与戎”,早在上古时代,帝王、诸侯就非常重视祭祀宗庙的仪式。《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扫墓的诗句。儿女在父母的坟前,看到芳草萋萋,很自然地感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养育之恩。周朝以礼法治国,周礼极其完备,殡葬、祭扫之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瘐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孚以侑,以介景福。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诗歌描述的就是周朝贵族在家中祭祀祖先场景;《诗经·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描写的则是周人在郊外祖先墓地扫墓、祭祀的场景。逮至秦汉,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此后,历代帝王都将殡葬、祭扫的礼仪皆作为治国之策的一部分。《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到了唐玄宗时,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据《唐明皇诏》载:“寒食上墓,礼经无闻,近代相承,渐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祭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于是寒食清明并称。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拥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明《帝京景物略》也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节重在人事活动,鬼节侧重追怀亡人,神节则以祭祀天神为主。而祖先祭祀一直是广为重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按照儒家的观念,“祭者,教之本也”,祭祀是维持伦理教化、培植孝道的重要手段。恰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庸·十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礼论》“丧礼者无他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孔子虽然不信“死后有知”、“人死为鬼”的观念,也依然笃信“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教导,赋予祭祀以“报本、追远、崇德”的意义,以期达到尽哀、报恩、不以死伤生、教孝的目的。而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也有“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狗猪”的俗谚,以告诫诅咒那些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

  文明祭扫承民俗

  但是,清明祭扫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近年来,一些文明的殡葬、祭扫形式,如海葬、树葬、花葬等,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接受,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地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当然,只要是真心哀悼,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但是,近年来一些祭扫的歪风邪气,却着实令人担忧。比如,有人为了表达对祖先亲人的“孝心”,买一些纸糊的别墅、汽车、电脑、手机到先人的坟前去焚烧,甚至还有人在先人墓前烧纸扎“三陪小姐”和制作精美的“冥币美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本身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健康内核。如果我们把它搞成了糟蹋财富的浅薄比拼、炫耀地位的无聊竞赛,那么,这些纯洁朴实、饱含真情的祭祀缅怀活动,就会显得浅薄虚伪,原本淳朴的民风民俗也会扭曲变形,遭人厌恶。

  中国悠久殡葬祭扫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形成、民族文化的丰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清明到,儿尽孝”,清明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尽哀的具体表现。而今,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可以享受法定假日的清明节,这个节日到底怎么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特别是要对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西方的节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的一些年轻朋友们说一句:如果一个中国人失去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你又怎么能够指望从浅薄无知、数典忘祖和崇洋媚外的泥潭中拔出脚来呢?

  最后,就用我的一篇博客文章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人家过节办喜事,你买鞭炮到人家门口去放,我没有意见,你能否自家过节办喜事时,也买几个鞭炮到自己家的园子里热闹热闹呢?当你拿钱买鲜花到别人的祖坟上去磕头的同时,能否也买束鲜花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祭奠一下祖宗呢?哪怕是上炷香、叩几个响头也好。

友情链接:

九龙坡龙台山陵园 九龙坡龙居山陵园 九龙坡仙女山公墓 九龙坡仙友山公墓 九龙坡金银山公墓 南岸南山灵安陵园 南岸明月陵园 巴南宝山公墓 巴南东泉艮灵山公墓 巴南龙凤山陵园 巴南龙望山陵园 巴南燕尾山公墓 巴南金山公墓 江津福山陵园 沙坪坝金竹山公墓 江北寺坪陵园 江津凤凰山陵园 江津千福山陵园 南川佛灵寺陵园 北碚龙车寺塔陵园 北碚缙云生态陵园 重庆公墓总网

扫一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