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张海峰摄影报道)6月7日,记者来到奇台县古城公园。公园正中的汉白玉底座上矗立着一座挺拔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身后是奇台烈士陵园,在两次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的59位烈士长眠在这里。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北疆匪患未绝。1951年9月1日,解放军49团3营7连在奇台剿匪时,在北沙窝大沙坡与数百土匪短兵相接,40名解放军官兵战斗到最后一刻,终因兵力悬殊,全部壮烈殉国。1958年11月6日,解放军7996部队在北塔山六棵树遭遇土匪伏击,19位官兵血洒疆场。
夏日的阳光温暖地倾洒在静静的陵园里,为59座简陋的烈士墓碑镀上一层炫目的金色。绿草如茵,榆树参天,一道红墙屏蔽了尘世的喧嚣,让这里多了一分肃穆。
在烈士陵园,奇台县供销社主任蒋迎兵对记者说:“我常来这里,我父亲蒋遐龄就埋在这里。”
蒋遐龄毕业于黄埔军校,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在酒泉起义,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1月6日,时任副连长的蒋遐龄在北塔山六棵树追剿土匪时,身中枪伤16处,壮烈牺牲。蒋遐龄妻子的回忆再现了最后一幕:1958年11月5日,原本正在吐鲁番带部队修铁路的蒋遐龄被紧急召回奇台。回到家里,他亲了亲只有9个月大的儿子蒋迎兵就匆匆出门。正是黄昏时分,天上飘着冰凉的雨丝,妻子送他到门口,他挥挥手,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当时蒋遐龄年仅38岁。
“每个清明节,我都会来这里为父亲扫墓。小时候和妈妈一起来,后来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现在,我也常把朋友领到这里来。虽然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父亲仿佛没有离开过我,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站在父亲的墓碑前,53岁的蒋迎兵潸然泪下。从入伍、退役、读电大到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蒋迎兵从未给父亲丢过脸。
记者细细打量一排排墓碑,有些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名字,只写着:司号员、炊事员、卫生员;有些烈士有姓无名,墓碑上写着小何、小石……看到一个叫“王勾旦”的战士墓碑,疑心名字有误,但蒋迎兵告诉记者:“这个战士就叫王勾旦,他是我父亲的通信员,北京大学毕业后参军的。有个女朋友,两人正准备结婚呢,结果牺牲了。”
记者陷入了沉默。拥有今天幸福的人们,不能忘记为保卫国家和人民慷慨赴死的先烈。
奇台县烈士陵园已成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许多人会自发到这里祭扫先烈。
记者离开时,七八个中学生正披一身阳光,静静走进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