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耶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会等节日;佛教也有许多特别的节日,其中以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腊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佛教节日。
佛诞日除举行浴佛法会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庆祝活动,也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子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众礼拜植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佛成道日也会在寺院中举行纪念仪式,特别是煮腊八粥供众,已成为民间的习俗;佛欢喜日为盂兰盆节,举行供僧法会,提倡孝亲报恩。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佛菩萨的节庆,依时间先后有:正月初一的弥勒菩萨圣诞、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圣诞、二月十五的佛陀涅盘日、二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的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的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廿八的药王菩萨圣诞、五月十三日的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的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十三的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三十的地藏菩萨圣诞、九月十九的观音菩萨出家日、九月三十的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的阿弥陀佛圣诞、十二月廿九的华严菩萨圣诞等。
在这些节日期间,大部份的寺院也会举行纪念仪式,诵持与佛菩萨相关的经典或礼拜忏仪等。如代表欢喜的弥勒菩萨圣诞,正值新春佳节,一般寺院均举行礼拜千佛法会,象征迎接弥勒菩萨早日降诞成佛,并以此贺年。
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广大悲愿,受到民间普遍信奉,因此观音菩萨圣诞、出家、成道纪念日,一般寺院均举行观音七,或礼拜大悲忏,或举行有关观音菩萨雕塑、画像展等修持、纪念活动。另外,在民间也会举行规模庞大的观音庙会等节庆活动。
在药师佛、阿弥陀佛圣诞时,寺院则举行三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药师法会。在佛教里,药师法门强调的是现世的平安吉祥、消灾延寿;修持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则着重在将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求得安稳解脱。可见一个重视“现生”,一个重视“往生”。总之,称念弥陀圣号或药师佛号,无非是藉此修持因缘,了生脱死,解决人生“生”和“死”两个最大的问题。
中国的佛教节庆,不但展现佛菩萨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与中国民间固有思想、习俗相互融和发展的信仰特色。不过,佛教对节日的看法和世俗社会不太一样,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个月的六斋日或十斋日,也都算是节日。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是丛林极为重视的四大节日,而一般信徒则于六斋日、十斋日自行持斋、诵经、礼拜,甚至举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来,佛教最重视怀恩报德,不仅是报父母生养的恩德,更要报三宝、师长长养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师诞辰均举行扫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规》即载有达摩忌、百丈忌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
在佛菩萨圣诞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主要是希望大众在纪念、缅怀佛菩萨的慈心悲愿、功德特质之余,还要能唤起信众的宗教情操,激励自己,提醒大众学习并实践佛菩萨的普济精神。
不过,佛教的节日虽然很多,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佛教还没有一个全国性佛教节日,因此,多年来佛光山积极提倡,希望能订定四月八日佛诞日为“佛宝节”,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为“法宝节”,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为“僧宝节”,并进一步推动成为国定假日,就如南传佛教的卫塞节一样,让佛教徒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共同庆祝,一方面促进佛教徒之间的团结,同时让佛教积极走向社会,走入群众。此一理想的实现,则有待全体佛教徒共同的努力推动,以期能早日达成。
〔注释〕
农历四月八日,是纪念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诞生的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据佛传记载:佛陀降诞时有“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或说有“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故中国佛教于佛诞日根据此说,举行浴佛法会。除庆祝佛陀的降诞,也使佛弟子能于此日植福培德,“发殊胜愿,回向无上一切智海”,所以佛诞日也称为“浴佛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节日。依北传佛典记载,佛陀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而无所得,形容枯槁,身体虚弱,便决定放弃苦行,当他走到尼连禅河边,饥饿过度的身体不堪负荷,遂昏厥倒地,时有一牧羊女亲自供养乳糜,佛陀食后,体力逐渐恢复,便端坐菩提树下,立誓不证菩提绝不起此座,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因此称是日为“佛成道日”。后世每逢十二月八日,寺院均仿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于该日以“诸果品、五谷煮粥”供佛,称为“佛粥”、“腊八粥”或“五味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分送给信徒,藉此机缘与信众檀那联络感情,拉近信众彼此间的距离。吃腊八粥之风渐广传至民间,乃至宫廷亦于此日架起大锅煮粥供应,皇帝、皇后、百官等,亦互敬腊八粥,以示吉祥如意。一般社会大众亦认为在佛陀成道日吃腊八粥能平安吉祥,能消灾免难,所以在腊八节这一天多会到寺院吃粥求平安,腊八粥让佛教的信仰融入民众生活里。因此,身为佛教徒者应加以推广,让更多人能同沾佛陀成道日的吉祥气息。
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令僧众会集一处,专心修道,精练身心,坚厉戒行。僧侣藉安居时期的精进修行,证道者甚多,佛甚欢喜,故名“佛欢喜日”。又解夏之日,僧众集会,自恣忏悔得清净,故此日又称“僧自恣日”。
“盂兰”即倒悬之义,表示饿鬼之苦如人倒悬一般;“盆”则为救护之器,故以“盂兰盆”解为“救倒悬”。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始得六神通,欲报父母乳哺之恩,即以天眼观见其母生饿鬼中,不得饮食,皮骨相连,日夜痛苦。目犍连尊者见状,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食未入口就化成灰碳。目犍连运用神通却不能救拔其母,悲号涕泣的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床敷卧具,尽世之美,置于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则能仗此功德,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目犍连尊者依示行事,是日,其母得脱饿鬼之苦。由此,佛再慈悲叮嘱:“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教徒遵行佛制而有“盂兰盆节”。
佛世时,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载: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利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之罪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其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很相符合,故“目连救母”的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戏剧,深受民间喜爱,而盂兰盆会也更因为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又《释氏六帖》也记载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
七月十五日,寺院除循例举行盂兰盆法会外,供僧法会也在信众的护持下日渐盛行。全国僧伽集体应供的斋僧大会,始于一九八五年,假台北中山堂举行。提倡供僧的原意,本是希望藉此全国僧众大集合的日子,给予僧众一个讲习的机会,亦即在供僧法会中,聆听高僧、大德的开示和演讲,一者扩大视野,接收新知识,同时藉此机会,让所有的出家众的服装、礼仪和制度等,都得以统一,也让各道场法师们互相联谊交流,观念得以沟通,达到共识,这才是全国供僧的真正意义。主办单位如果将所得净财运用于僧伽一年修行办道之所需及僧伽教育、僧伽医疗保健等工作的经费,这便是斋僧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佛光山积极提倡“道粮斋僧功德回向法会”,期将斋僧功德意义扩大到“不是供养热闹,而是供养办道;不是供养个人,而是供养大众;不是供养一餐,而是供养全年;不是供养一时,而是供养永生。”因此,不仅在七月十五举行孝亲报恩供僧法会,更在七月份每天诵经回向热心护持的檀那及其宗亲父母,并以佛教平等普济六道群生的性格,定期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普佛拜忏等佛事法会。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此一个月的佛事法会,把民间视为“鬼月”的七月转化为慎终追远,感念亲恩的“孝道月”;僧众诵经回向、培福修慧的“僧伽月”;以及檀那发心供僧、作诸福德的“功德月”。并且推动孝亲楷模的表扬、亲子联谊及杰出的十大僧宝、十大檀信、十大佛教青年、十大佛教儿童、十大供养人、十大功德主选拔等种种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活动,达到化导社会风气的理想与目标。
目前佛教节日的庆祝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全国性的,如南传国家的卫塞节、日本的佛诞游行、泰国的泼水节、韩国的佛诞灯节等,都是全民性的庆祝佛诞日的代表。甚至有些国家、地区,还将佛诞节订为国定假日,如韩国、马来西亚、香港,以及南传佛教国家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尤其斯里兰卡即以此节为国家最伟大的庆典,此日,人民群集寺院参加法会,并持戒听法;政府亦于此节庆期间禁止杀生、卖酒,间或释放囚犯;僧人日夜说法,及念诵守护经以消灾祈福,民间各项庆祝活动更是应有尽有,几乎到了举国欢腾的地步,他们把对佛陀的崇仰与怀念之意表露无遗。
南传国家认为佛诞日、佛陀成道日及涅盘日是同一天,都在国历五月五日,故将此三节汇集一起庆祝而称卫塞节。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更将卫塞节订为世界佛陀日,以此节日显示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慧光辉照耀全球,并藉以发扬佛陀慈悲平等之教义,倡导世界和平。
|